學術 Academic


學術期刊 Journal Article

葉福炎(2020) 〈南洋左翼詩學: 論馬華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 〉。《學文:馬來西亞文史研究半年刊》 no.18(Oct): 108-116。


專書論文 Book Chapter

葉福炎(2022)〈語言、認同與國家:1972 年「文化回歸」爭論及馬華現代詩寫作問題〉。《文史浮羅:青年學者東南亞文史會議」論文集》(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)。(具匿名審查制度,待出版)

葉福炎(2019)〈囚中鳥:論游川及其詩作〉。熊婷惠、張斯翔、葉福炎(合編):《異代新聲: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》(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),155-174。(具匿名審查制度)


書評 Book Review

葉福炎(2020)〈馬華文學的學科建制及其時差:我作為「自己們」閱讀《時差的贈禮》〉。《中山人文學報》no.48 (Jan.):155-174。


研討會論文 Conference Paper

2022年5月20-21日,〈當代臺灣外籍配偶的新敘事:論馬尼尼為及其詩作〉。第 24 屆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學術研討會,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(主辦單位:臺灣東南亞學會、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暨 社會科學學系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心亞太區 域研究專題中心)。

2021年11月20日,〈馬來人懶惰,華人勤勞?論馬哈迪「華人富裕論」及其政治挪用〉。2021 年會系列 II:華人文化認同的危機與重建 研討會,國立政治大學(主辦單位: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 體性研究中心)。

2019年05月13日-14日,〈後五一三馬華現代詩詩學重探〉,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,後五一三馬來西亞文學與文化表述國際會議。

2018年03月24日-25日,〈囚中鳥:論游川及其詩作〉,國立臺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、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,異代新聲: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國際研討會。

2017年05月26日,〈國家的隱喻書寫:馬哈迪時代的抒情詩——以黃遠雄、方路和呂育陶為例〉,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、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所研究生學會主辦,第三屆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所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。

2017年03月08日,〈中國在台灣:論98 課綱高中歷史課本的「中國」再造——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事件為例〉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,第二十一屆中研所校內研究生論文發表會。


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

2022年3月3日(四),《懶惰土著的迷思:16 至 20 世紀馬來人、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 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》新書座談, 線上會議(主辦單位: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、陽明交大出版社)。

2021年12月04日,「馬華文學方法論」座談。線上視訊會議 Google Meeting(主辦單位:馬來西亞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中文學程)。

2021年12月01日,社會學如何研究文學?以馬華文學為個案討論。夢谷之約研究生的 AA Meeting,東海大學(主辦單位:東海大學社會學系)。

2020年11月17(二),回首馬華文學研究的來時路,線上視訊會議(主辦單位:馬來西亞蘇丹 依德利斯師範大學中文學程)。

2019年1月18日(五),【業餘者說17】我們的文學土壤:研究與創作的二、三事,亞答屋84號圖書館(主辦單位:業餘者)。

2019年1月18日(五),文學的表演:從新詩到動地吟與流行歌曲,新紀元大學學院(主辦單位: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)。

2018年10月20日(六),馬來名與中文詩——馬華新生代到台灣的留學與寫作,浮光書店(主辦單位:季風帶文化)。


論文評論人 Respondent

2021年11月27日,評杜姁芸論文〈美援體制下馬、臺、美 跨界經驗的接受和融合:以馬華作家潘雨桐〈煙鎖重樓〉(1982)的留學書寫為例〉。後疫情時代・臺灣文學再部署:第 18 屆全國臺灣 文學研究生學 術研討會,國立臺北教育大學(主辦單位:國立台灣文學館)。

2021年11月21日,評向陽論文〈論「飄移」之可能:「離散」與「反離散」之外的華語 文學〉。 2021 年會系列 II:華人文化認同的危機與重建研討會,國立政治大學(主辦單位: 國立政治大學華 人文化主體性 研究中心)。

2019年12月18日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19屆學士班論文發表會特約討論人,講評王以強論文:《近代俠義英雄傳》研究。

2018年03月24 -25,異代新聲: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國際研討會 (Voice of Altergeneration: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)特約討論人,講評黃祖恩論文:生與雨的歸返:黃錦樹《雨》中生殖與雨之意象探討。

2017年12月17日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17屆學士班論文發表會特約討論人,講評戴政權論文:晚清科幻小說科學觀的新舊交織——以荒江釣叟《月球殖民地小說》為例。


非學術性發表 Articles

2022年7月,〈在虛構的末日裡召喚真實:龔萬輝談長篇小說《人工少女》的寫作〉,《文訊 7月號》no.441,83-85。

2022年6月20日,〈你也中了殖民遺緒的圈套嗎?〉,《星洲日報 · 讀家說書》。

2022年6月,〈持續的理想:「大馬青年」及其時代意義〉,《一樣?疫樣,卻不一樣 Same Same, but Different》(臺北:大馬青年社),75-76。

2022年5月18日,〈前行者的預言——賴瑞和及其馬華文學史的診斷〉,《聯經思想》。

2021年12月29日,〈【2021華文出版回顧 · 馬華】疫情當下,掙扎求存的馬華文學出版〉,《聯經思想》。

2021年11月4日,〈「九字輩」結業禮?再談馬華文學創作的環境〉,《大馬青年 Youth of Malaysia》。

2019年12月2日,〈《明朝》之爭:讀者的思想檢查與文學作品的政治表述〉,《星洲日報.讀家》,A07。

2019年8月,〈詩的距離:你也愛那些現代主義的傻瓜嗎?〉,《幼獅文藝》no. 788,123-125。

2019年1月13日,〈2018年馬華文學回顧〉,《星洲日報.讀家》,08-09。

2018年12月,〈腹語術:現代詩的音樂性〉,《什麼?!詩刊》no. 4,40-41。

2018年6月,〈女兒,還是魚?:許裕全《女兒魚》的小說、文體及其問題〉,《季風帶》no. 8,128-129。

2018年6月,〈臺灣文學場域的運作:一個文學雜誌的變遷觀察〉,《季風帶》no. 8,17-20。

2018年4月9日,〈賽那風吹什麼?:「風」在華文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之間〉,《星洲日報 • 活力副刊》「讀家」,A06-07。

2018年3月,〈「詩」教可能嗎? :以國民(型)中學華文課以及教科書作爲討論〉,《季風帶》no. 7,50-56。

2017年12月,〈一個名叫「花蹤」的癮,戒不掉〉,《季風帶》no. 6,94-96。

2017年12月,〈雅麗的同志魂?:淺談同志文學研究的難題〉,《季風帶》no. 6,50- 53。

2017年6月,〈如果 / 尚未磨損:馬華文學新生代創作者及其場域觀察〉,《季風帶》no. 4,76-81。

2017年6月,〈城市的召喚:80 後澳門詩人新詩初探〉,《季風帶》no. 4「港澳新馬詩評」專題,59-62。

2016年11月,〈馬華文學的讀者缺席〉,《季風帶》no. 2「重勘馬華文學批評之匱乏」專題, 19-21。

2016年8月,〈文學就屬小眾?我們的讀者在哪裡?〉,《蕉風》no. 510「九字輩」專題,86-87。